傩,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,以其繁复的形态、深厚的内涵和持久的生命力,令人瞩目。中国傩文化由一系列元素构成,包括对傩的理解、文化根源、舞蹈、仪式、戏剧、神祇、面具、神坛、器物、绘画,以及与驱鬼、祭祀、祈福、生育、疾病治疗、娱乐、建筑等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活动。
面具的种类:按其结构可分为普通面具、半截面具、两层面具、三层面具、动眼断腭面具、动眼吊腭面具。按其质地可分为皮面具、石面具、陶面具、木面具、竹面具、铜面具、铁面具、金面具、银面具、布面具、纸面具、笋壳面具、龟甲面具、草编面具、乾漆面具、塑料面具等。
傩面具以柏杨和酸枣等木料为原料。制坯是雕刻面具工作的开始,面具雕刻分粗雕和细雕两道工序,粗雕是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头饰位置,雕成立体图形,以确定各部位的大小和具体形象。细雕是将各部位进行认真刻画,有浅浮雕、深浮雕和镂空。
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、傩仪中使用的道具,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,是原始的图腾再现,是祛灾纳祥地吉祥象征,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。傩面具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、娱人的类型变化,具有宗教艺术的品位和民间艺术的特征。
1、怀化新晃 侗族 傩戏 怀化新晃侗族傩戏, 侗族傩戏“咚咚推”因演出时在“咚咚”(鼓声)、“推”(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)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,“咚咚推”由此而得名。 邵阳布袋戏, 系口传心授。
2、傩戏“咚咚推”是中国原始农耕文明在侗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成的,具体反映农业生产祭祀活动的遗风古俗,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浓烈的原始农耕文化特质。新晃侗族傩戏2005年经县文化局申报,侗族傩戏“咚咚推”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3、数千年来,儒、道、释等文化融入巫傩文化之中,使其信仰与崇拜的神祗更加宽泛。苗族傩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突和交融,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。非物质文化遗产:沅陵辰州傩戏、新晃侗族傩戏“咚咚推”等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进一步证明了苗族傩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。
4、这种以咒、诀、符为表现形式的文化,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儒、道、释等文化逐渐融入了巫傩文化之中,使得其信仰与崇拜的神祗更加宽泛。通过手诀这一文化细节,我们可以窥见巫傩文化的博大精深,以及它与其他文化的冲突与交融。
5、阳戏分为内坛和外坛,内坛主要是做法事,外坛主要是唱戏。阳戏内坛二十四戏,即二十四坛法事,为迎神、酬神、送神仪式。外坛二十四戏,主要是戏剧表演,常演的剧目为赐福戏、贺寿戏、仕进戏、婚娶戏、送子戏、逗乐戏等。祭祀仪式的淡化和消失,戏剧娱乐因素的强化是阳戏的重要特征。
6、是的,新晃是叫夜郎,也叫夜郎古国,位于怀化西南方向,西邻贵州玉屏,东隔芷 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。或称南夷。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、北部、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。秦及汉初,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。地多雨潦、少牲畜、无蚕桑,与巴、蜀、楚、南越均有经济联系。
傩戏面具不仅是傩戏表演中的重要道具,也是区分傩戏与其他戏剧形式的关键特征。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均表明,傩戏面具的历史悠久,形式多样,从远古时期的双面石雕人面到商周时期的青铜面具,再到中古和近古时期的各类面具,都反映了傩戏面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。
在傩祭中,傩戏面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商周时期,为了增强祭祀效果,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会佩戴黄金四目面具。《周礼·夏官》记载:方相氏身着熊皮,戴着黄金四目面具,身着黑衣裳,手持戈盾,率领百隶进行祭祀,以驱除疫病。
在傩祭活动中,傩戏面具不仅是神灵的象征,还具有驱邪避凶、祈福求安的功能。面具上的图案和色彩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,能够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和情感。
傩戏面具中的角色丰富多样,每个面具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。首先,红脸的傩公是傩戏的核心男性角色,代表着力量和守护。他在每场仪式中居于中央的傩堂,其红脸象征着热情和勇气,被供奉以祈求戏剧顺利进行,帮助主人实现愿望。紧接着是白脸的傩婆,作为主要的女性角色,同样位于傩堂中央。